鹼性成纖維細胞成長因子(FGF2)-胃腸道基質瘤(GIST)新方向

04/03/2016

作者:陳志明博士分子醫學研究中心

胃腸道基質瘤(GIST)是罕見的消化系統癌症,台灣每年有大約300例發生。,因為這種癌症始於間質細胞(stromal cell) 屬於胃腸壁的組織,是一個「非上皮」的腫瘤。胃腸道基質瘤(GIST)可能長在胃腸道的任一部位,尤其好發於胃部和小腸。胃腸道基質瘤(GIST)是一種會危及生命的軟組織腫瘤,是胃腸道惡性肉瘤中最常見的一種,一般位於上胃腸道,其腫瘤細胞係自胃腸壁之細胞(間質細胞或基質細胞)演變而來,將近60%的胃腸道基質瘤(GIST)發生在胃部,30%發生於小腸,另外10%則在胃腸道的其他位置,胃腸道基質瘤(GIST)可能會轉移至其他器官如肝臟或位於腹部的器官等。大部分發生於中老年人(60~70歲),一般認為GIST是由胃腸壁間質層的Cajal細胞(ICC)或由幹細胞所長出來的,這些ICC細胞常被稱為胃腸道的調節器,調控腸壁自主神經和平滑肌間的協調,使腸道正常蠕動。

大約80%的胃腸道基質瘤(GIST)會有酪氨酸激酶受體KIT的致癌基因突變,目前病理科醫師利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的方法來檢驗,得知胃腸道基質瘤(GIST)的KIT(CD117)蛋白、RTK基因突變現血小板衍生成長因子-α(PDGFRA)會有異常的數值,除了症狀的表面外還會利用這些基因工程的方式來判別,由於胃腸道基質瘤(GIST)非常的罕見,直到2001年前只能使用手術治療,但大約有一半的病人無法完全切除腫瘤,存活率僅10~23個月,目前在台灣有兩種標靶藥物治療,Imatinib (Glivec) 和 Sunitinib (Sutent),Imatinib (Glivec)目前為胃腸道基質瘤(GIST)合併肝臟轉移的第一線治療,80%GIST對Imatinib (Glivec)會有反應,但卻很少能完全治癒,大部分一開始對Imatinib (Glivec)有療效的病人,可能因腫瘤基因的突變增加,往往平均在2年後疾病開始惡化,少部分病人須增加Imatinib (Glivec)的劑量,或嘗試第二線標靶藥,如:Sunitinib(Sutent),Sunitinib為多靶標的酪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(含:抑制血小板衍生成長因子PDGF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受體)。目前這兩種藥物都無法有效的治療胃腸道基質瘤(GIST),復發率及存活率並沒有提高很多,而且病患後期生活品質並無明顯的提高,藥價不斐,現在可以很明顯地知道在治療胃腸道基質瘤(GIST)的藥物是非常不足的,而且在檢驗胃腸道基質瘤(GIST)也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。

開發可以治療胃腸道基質瘤(GIST)的藥物是個研究製藥者非常迫切的代辦事項,而到了2011年相關的研究終於有了突破,挪威的Tromso大學研究發現,胃腸道基質瘤(GIST)腫瘤擴大生長時,與血管新生有著絕對關係,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(FGF2)和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(FGF1)密切的與血小板衍生性生長因子(PDGF-B)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(VEGFR-3)相互作用產生血管新生。此研究利用腫瘤切片組織,採用免疫組織化學評估發現,腫瘤患者的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(FGF2)、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(FGF1)、血小板衍生性生長因子(PDGF-B)、血管內皮生長因子(VEGFR-3)的數值表現異常,而其中又以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(FGF2)異常的高,可作為指標,這項研究的發現讓胃腸道基質瘤(GIST)患者有了新了希望。

各國研究癌症腫瘤的實驗室,近年來都在腫瘤中發現了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(FGF2),目前可以知道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(FGF2)可以當作檢驗指標,也可以抑制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(FGF2)讓腫瘤縮小甚至完全治癒,關於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(FGF2)的突破性研究,讓生技製藥業開始發展新的標靶治療種類:抑制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(FGF2),如果這種產品成功的開發,是會讓治療癌症腫瘤達到另一個全新的領域。其實在天然的物質當中,我們也可以發現到可以抑制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(FGF2)的物質,因為是天然物質,是可以讓病患長期食用無副作用,這些產品的開發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可以開發成功。


文獻資料:

  1. J Transl Med. 2011 Jul 6;9
  2. 台灣癌症防治協會特刊
  3.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

https://sites.google.com/site/giststromalcell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