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知健:標靶藥治胃腸惡瘤 (2011年8月31日)

31/08/2011


胃腸道基質瘤(GIST)是生長在胃和腸道壁間的惡性腫瘤,會引致胃潰瘍、腹痛和腸道出血,患者以中年人為主,半數患者因腫瘤生長在較隱蔽位置不易察覺,確診時腫瘤已大至直徑逾五厘米。腫瘤科醫生指此類腫瘤十分頑固,經手術切除後,復發率仍高達九成,病人術後服一年標靶藥治療,也有五成機會復發,建議市民步入中年,若有消化不良或便血等徵狀,就要及早求醫。

本港每年有百多宗GIST新症,發病高峰期在四十歲以上,絕大部分致病原因是基因突變,與生活習慣和飲食模式無關。外科專科醫生朱建華表示,該類腫瘤生長方向如果沒有阻塞胃或腸道,病徵不明顯,腫瘤往往「大到可以摸得到」,病人才求診。由於腫瘤直徑已超過五厘米,甚至可能擴散,病人需先服標靶藥物「伊馬替尼」,令腫瘤縮小,醫生再施手術切除。

每月藥費二萬多元
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岑信棠指出,此類GIST高危患者在手術後復發機會高達八至九成,現時本港有醫生為病人術後處方一年「伊馬替尼」,希望阻止致病的腫瘤基因向細胞發出訊息,令腫瘤不斷生長,但每兩名患者中仍有一人復發。一項在北歐和德國進行的研究發現,GIST患者手術後服用三年「伊馬替尼」,五年內的復發率可減至三成半,五年內存活率高達九成二,故本港可考慮將術後療程加長至三年。

使用「伊馬替尼」治療,每月藥費二萬多元,公立醫院只對無法做手術切除腫瘤的GIST患者和腫瘤擴散病人提供藥費資助。岑信棠認為,該藥可增加患者存活率,建議政府考慮資助病人作為術後治療。他又提醒中年人士,出現腸道疾病徵狀,要及早求醫。

李先生外表黑黑實實,高舉雙手示範平時做掌上壓的情況,更展示手臂的「老鼠仔」,有誰猜到他已年屆七十,三年前更患上GIST,因腫瘤長在隱蔽位置,長到很大才出現病徵。李先生昨憶述,○八年三月在上海感到腹痛,驗出胃部有腫瘤,接受開腹手術但無法切除,返港求醫確診患GIST。由於腫瘤位於胃的頂部,後方有脾臟和胰臟,又接近大動脈,腫瘤直徑長達十厘米,須先服標靶藥「伊馬替尼」將腫瘤縮小至直徑四厘米,同年八月始切除腫瘤及服藥一年,減低復發機會。

李先生說,服藥期間出現皮膚痕癢和水腫等輕微副作用,對生活沒有影響,現已停藥兩年,每半年覆診一次和按醫生建議接受掃描檢查,至今未有復發迹象。